傷心戰地大陳島

文/劉曉賦

 

中華民國100年,該是慶幸!國家在多難中立足於台灣,透過聯合報五十多年前珍貴的照片與錄影檔案,塵封已久的上、下大陳、一江山撤退與戰役,陳年歷史紀錄片斷,勾起筆者童年回憶。

 

1944年,筆者出生在上大陳島的大澳浬港口,是國軍防衛司令部指揮中心所在地,當時胡宗南將軍住在筆者梁姓叔公家,大陳島政治部專員沈之岳主任住在我外婆家,憲兵隊駐防在陳春家,二舅瞿春儂先生時任沈主任專屬傳令兵。大澳浬居民不多,在澳裡和澳口有幾戶大姓,人丁較旺,分別是劉姓、陳姓、梁姓、鄭姓、瞿姓和蔣姓。平靜的小島,生活簡僕,百姓多以捕魚、務農為主;下大陳島有一條主要的商店街,從商的人口較多,上下大陳島民以浙江省台州人與福建省福州人混居,尚稱安樂。

 

大陳島列嶼乃是全中國第二經濟高單價漁場,特產以黃魚、白鯧魚、鮭魚、白帶魚、墨魚和季節性花鱸魚(台灣俗稱炸彈魚),戰前大陳島魚獲量甚豐,小型舢舨無法起網,居民就集結大家的舢舨一起圍捕,「團結力量大」,漁民們將合力捕獲的漁產拖上岸,所謂「勇者樂海」的豐收成果,就在此刻與家族共享,其樂融融。

 

1949年國共情仇戰爭開始,國軍自神州節節撤守,大陳島英勇戰史從此揭開序幕。第一批撤退來大陳島的游擊隊軍紀較渙散,人數眾多,直闖民宅,有什麼拿什麼;1950年胡宗南將軍把抗戰前,與日本軍周旋的華東沿海零星游擊隊與第一批游擊隊,聯合整編成6大隊,集中在大澳浬受正規軍紀與戰術訓練,許多游擊隊員出身自大陸內地名門地主之家,當年共產黨清算鬥爭、窮人翻身,地主自然要掃地出門,由內地逃難大陳島,出於無奈,為了生計,只有參加游擊隊一途,明知是一條不歸路又如何?大時代的悲歌。

筆者自5歲開始啟蒙,因家住港口,時常看到一船一船的游擊隊健兒集訓後出征大陳島列嶼、南麂、錭頭、黃焦、積穀山、竹嶼、大小緣等島嶼,1950~1951年,華東沿海島嶼解放軍已進駐,攻打這些島嶼的戰役定是慘烈無比,回來的戰士全是傷兵,6大隊一再整編,並加強第4大隊,進駐一江山以防禦大陳島,胡宗南將軍把軍紀整頓後,台灣方面派出二個正規級軍團駐守大陳島,胡將軍整軍任務完成回台,把軍務移交給劉廉一將軍,中美協防條約簽妥後,美國西方公司大陳島駐防,美國人靠水上飛機往返大陳島和台灣,一般國軍登陸艇由基隆港出發一趟要24小時才能到達。如遇颱風季節,物資補給接濟不上,島上就出現通貨膨脹,猶記得小時候,那些軍人大哥哥買一支煙要一塊銀圓。國軍二條運補艇202和205號艇,每次靠岸上碼頭,艦長閒著無聊就來與筆者祖父喝大陳老酒,祖父不懂國語,但去過上海,雖然南腔北調,也算軍民同樂,真是「煙酒不分家」。

 

大陳島晚期軍補全是美國式戰車榴彈炮,大澳浬港口特別修一條石子馬路,以便戰車通行,同時環山公路直通西方公司門口,到達後山雷達站,大陳島雷達對準大陸路橋機場,1953年,解放軍路橋機場建妥,俄羅斯共產黨,提供解放軍米格15型戰鬥機及尹留型轟炸機,從此國軍大陳島優勢不再。

台灣戰鬥機到沿海偵查,只能單程去,而大陳島機場尚未修建完成,迫降在港口飛機油耗盡,大陳島每天被共軍飛機炸得天翻地覆,筆者小時候天天躲警報,且後山雷達也被炸毀,解放軍飛機從路橋機場起飛,到大陳島不消幾分鐘時間,等警報響起,共軍飛機已完成任務揚長而去,所以晚期的大陳島警報器全是目測手搖型,雷達早已不管用。

 

台灣運補登陸艇白天不靠岸,黃昏再靠岸,還須等待滿潮時再靠岸才安全。大澳浬港口是沙灘,雖然有浮橋延伸出去,5,000~10,000噸船隻退潮時還是無法靠岸。

 

1954年台灣運補登陸艇202號軍艦在滿潮時進入大澳浬港口,補給品尚未卸下,又逢退潮船走不了,共軍得此情報,從路橋機場派出米格15戰鬥機凌空一陣掃射,在清晨時刻,又派出伊留式轟炸機密集投彈,再輔以米格機來回掃射,在旭日東昇的陽光反射下,煞是好看,像極了時下電動遊戲的場景,但是戰爭現實極為殘酷,這艘202號運補登陸艇就眼睜睜被炸,船上所有戰略物資、炮彈、汽油燃燒,一發不可收拾,船面溫度升高,船內炮彈就自動擊發,開始整體起火,船上官兵最可憐,在船上的被燒死,跳下海的被凍死,時值農曆12月底,華東一帶全是零下好幾度,小時候留存腦海的戰爭陰影,儘管時隔50多年,迄今仍歷歷在目。